政策级别:
不限
归属部门:
不限
支持方式:
不限
企业规模:
不限
成立时间:
不限
成文日期:
2020-11-08 15:30:02
行业类型:
政策分类:
一、《规划》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编制的?
有色金属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形势和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需求增速放缓,规模扩张阶段已经结束。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13.7%降至“十二五”的10.4%,基本保持了高速增长,但2015年增速降为5.8%,2016年1-9月份仅为0.9%。“十三五”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色金属需求萎缩问题进一步显现,价格波动趋势受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影响大于市场供需的影响,企业决策难度加大,产业运行总体压力将明显上升,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铜、铝、铅、锌等主要品种消费增速将由高速转为中低速,控产能、调结构、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是高端需求潜力巨大,有效供给水平亟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有色行业深加工实现产量、效益双增长,利润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32%提高到2015年的60%,铜材、铝材产量年均增速为16.9%、10.2%,高端精深加工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产品质量均一性差、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大飞机、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个性化、高端化将对有色金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出更高要求,有色金属作为重要支撑材料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高端精深加工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实现高端供给“补短板”将是行业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目前,国内铜、铝、镍等原料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5%和86%。近年来,受资源出口国政策变化、法律约束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影响,进口资源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我国铝行业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国际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形势将日益严峻,行业发展还面临尾矿及赤泥等冶炼渣治理难、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城区企业环保搬迁等突出问题,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必须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一带一路”沿线优势产能和高端产业合作,谋求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基本或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但也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资源保障基础薄弱等问题。
“十三五”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入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行列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将使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迎来重大转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规划》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2号)等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为主线,培育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生产型服务等新动能,改造提升冶炼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实施高端材料、绿色发展、两化融合、资源保障、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降成本、增效益等重大措施保障,着力构建以“高端、智能、绿色、服务”为方向的新型制造业,实现2020年初步建成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目标。
三、《规划》中 “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规划》围绕“到2020年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迈入世界强国行列”这一总体目标,立足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充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指标进行衔接,从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资源保障、绿色发展、两化融合等5方面提出了引导性发展目标。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工业增加值。考虑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有色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有色行业发展速度也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有色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有望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即年均增速不低于8%。二是关于转型升级指标。近年来,有色深加工产量、效益、投资稳步增长,成为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提升效益的主要动力。为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中高端有效供给能力,结合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技术路线图”的相关要求,《规划》提出了深加工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40%以上,航空铝材、电子材料等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以及电解铝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等目标;三是关于绿色发展指标。结合有色金属采选冶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实际,选取反映行业节能减排水平的主要指标,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污染累计减少15%。同时,随着铝工业快速发展,赤泥的大量堆存将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立足赤泥利用现状和相关技术产业化进展,《规划》提出赤泥综合利用率超过10%;四是关于两化融合指标。“十三五”是有色金属行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变的关键时期,结合有色金属流程工业特点和近3年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对1200多家有色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的跟踪分析,《规划》首次提出了两化融合具体指标,即关键工艺数控化率超过80%、综合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2%提升到20%、管控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3%提升到18%、产供销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6%提升到22%。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需求预测是如何提出的?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有色金属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础支撑,多年来的产业发展规律及消费趋势表明,有色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强度、下游应用产业发展等密切相关。“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再生金属产量不断增加,有色金属需求增速将较“十二五”期间明显放缓,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等,预计十种有色金属2020年表观消费量6800万吨,年均增长率4.1%,较“十二五”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铜消费增速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的铜用量减少和替代出现下降,预计精炼铜“十三五”消费年均增幅3.3%,较“十二五”下降5.6个百分点;铝作为性能优异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随着交通运输轻量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铝的消费领域将不断拓展,铝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随着再生铝利用量加大,电解铝需求增速将会放缓,预计“十三五”期间电解铝消费年均增幅5.2%,较“十二五”下降9.2个百分点;国内精铅80%的消费在铅酸蓄电池,随着电动汽车的大量使用、环保要求的提高、铅消费结构单一以及替代产品出现,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铅将基本维持现有消费水平,年均消费增速约为0.6%;国内锌60%消费在钢铁领域,预计随着“十三五”期间钢铁产量、消费的下滑,锌消费可能在“十三五”末达到消费峰值,年均增速约为1.7%。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锂、钴作为动力电池材料,其消费需求将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3.5%、12.5%。
综合考虑产能以及消费等因素,《规划》还预测了上述品种的产量,力求通过供需双侧趋势,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决策,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五、“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
一是要优化冶炼企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面临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更为突出,内陆运输成本高企将进一步加剧原料依赖进口、运行低迷的冶炼行业经营压力,随着城市发展,很多铜、铅锌、锑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已处于城区中心,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且技术落后、环保问题突出,搬迁改造势在必行,优化冶炼布局任务艰巨。《规划》提出推进产能有序转移、引导利用境外资源项目在沿海布局、支持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冶炼企业转产退出或者退城入园。同时,考虑到黄金资源分布散且难选冶,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避免冶炼产能过剩,《规划》提出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冶炼技术先进的现有企业形成“分散开采、集中冶炼”的黄金产业布局。
二是要推进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普遍注重加大装备投入、扩张规模,但由于材料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质量控制能力不足、关键工艺技术尚未突破等,“一流”的装备不但未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高端产品,而且存在高端加工产能过剩的隐患。《规划》明确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要由注重规模扩张向发挥效能、提升产品质量转变,积极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生产服务业,同时,继续支持高端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再生金属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六、“十三五”期间如何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部分行业冶炼及低端加工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加剧、高端产品短缺、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增加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力争从减少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降成本等方面,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考虑到目前的产能规模和“十三五”总体需求增速放缓的形势,《规划》提出要严控铜、电解铝、铅、锌、镁等冶炼产能扩张,尤其是电解铝要严格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二是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发展新材料是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补短板”、打造产业新增长点的主要途径。有色材料品种众多,《规划》坚持立足关键领域需求、突出重点产品的原则,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以及国防工业发展需求,结合我们前期开展的铝材上下游合作、钛产业及有色电子材料专题研究等工作,凝练出高性能轻合金、有色电子材料等4大高端材料主要发展方向,并通过专栏明确了具体品种,为今后相关政策支持提供依据。三是实施公平用电政策。我国电解铝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总体处于世界领先且企业间差异不大,但由于用电成本高,用电方式不同造成电价差异,导致高电价企业亏损严重,低电价企业产能扩张冲动难以遏制,实施公平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将是促进我国电解铝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规划》提出支持用户与电网协商降低过网费、备用容量费,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局域电网试点,构建“铝-电-网”一体化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局域电网试点工作交流等方式,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推进局域电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十三五”期间如何推进扩大有色金属应用?
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为推进供给端结构优化、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环境。当前,我国有色金属高端精深加工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材料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等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材料性能和应用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材料初期应用面临国外同类成熟产品“优质低价”的竞争,市场培育缓慢。《规划》突出需求牵引,从加强上下游合作以及加快应用示范的角度,推进扩大应用。一是选择交通运输用铝材和镁材、建筑用铝材、油气开采和船舶海洋工程用钛材等产业基础较好、用量相对较大的品种,由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上下游合作机制,借鉴民机铝材合作机制的相关做法,协调上下游解决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产业化等制约应用的共性问题。二是选取对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支撑的关键材料品种,实施鼓励材料应用的首批次补偿机制,通过对用户的保费补贴,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颈,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应用进程。
八、“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复杂及深部矿山开采、主要品种冶炼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部分精深加工产品实现重大突破。但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仅为0.6%,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也未完成规划目标。行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成本高,关键材料难以满足高端装备、信息产业等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创新居于首位。新常态下,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规划》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各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设立“技术创新”专栏,明确以铝、镁、钛、铜、稀有金属等主要品种的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冶金技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等为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及工程,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行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设立“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专栏,根据有色金属品种工艺流程复杂程度、两化融合发展基础,明确智能检测分析、矿山采选及冶炼加工智能控制等发展重点,在铜、铝、铅锌、镍、黄金等领域建设数字化矿山,在铜、铝、铅、锌等冶炼以及铜、铝等深加工领域实施智能工厂示范,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制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规划》还强调电力体制、发展模式和品牌建设创新,鼓励铝行业发展“铝-电-网”产业链,加工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服务型制造,组建上下游合作机制,创新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冠军企业及优质优价、营销服务完善的有色金属精品。
九、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是什么?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更是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主要包括: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针对行业矿山尾矿和赤泥利用水平较低、锑及小再生金属企业冶炼技术落后、重点流域和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艰巨等绿色发展“短板”,《规划》设置“技术创新”专栏,提出低成本、短流程冶炼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创新重点。二是实施绿色制造。《规划》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设置“产业升级技改工程”、“绿色发展工程”,明确推广铜、铝、镁、钛、锆节能减排技术,改进锑等冶炼工艺、完善再生金属回收体系并提高保级利用水平,实施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及赤泥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铝材等绿色产品应用等重点工作。三是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以来,铅锌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状况已不断好转,但是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资源枯竭矿山转型问题仍然突出,《规划》将继续强调严禁在环境敏感区域、重金属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增加重金属企业产能,确保重金属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要重点协调做好锡矿山地区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的综合整治。
十、《规划》如何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国际合作?
加强开放合作,是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和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将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参与全球矿业投资、产业布局、科技合作、标准及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
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利用国际矿业市场波动和产能合作机遇,充分发挥冶炼以及铜、铝深加工的技术装备优势,汲取近年来境外矿山投资负债率高、经济效益差的教训,加大风险评估,有序实施境外投资,从传统资源开发向冶炼、深加工等领域扩展,积极参与国际有色金属材料、智能制造等科技合作,带动先进装备、技术、标准等全产业链输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做好“引进来”,我国有色金属关键高端材料发展与国外差距明显,不仅在于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管理理念等“软实力”,应做到引资与引智并举,鼓励境外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全面对标,提高对外合作水平。
有色金属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形势和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需求增速放缓,规模扩张阶段已经结束。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13.7%降至“十二五”的10.4%,基本保持了高速增长,但2015年增速降为5.8%,2016年1-9月份仅为0.9%。“十三五”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色金属需求萎缩问题进一步显现,价格波动趋势受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影响大于市场供需的影响,企业决策难度加大,产业运行总体压力将明显上升,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铜、铝、铅、锌等主要品种消费增速将由高速转为中低速,控产能、调结构、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是高端需求潜力巨大,有效供给水平亟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有色行业深加工实现产量、效益双增长,利润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32%提高到2015年的60%,铜材、铝材产量年均增速为16.9%、10.2%,高端精深加工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产品质量均一性差、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大飞机、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个性化、高端化将对有色金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出更高要求,有色金属作为重要支撑材料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高端精深加工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实现高端供给“补短板”将是行业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目前,国内铜、铝、镍等原料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5%和86%。近年来,受资源出口国政策变化、法律约束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影响,进口资源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我国铝行业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国际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形势将日益严峻,行业发展还面临尾矿及赤泥等冶炼渣治理难、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城区企业环保搬迁等突出问题,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必须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一带一路”沿线优势产能和高端产业合作,谋求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基本或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但也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资源保障基础薄弱等问题。
“十三五”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入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行列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将使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迎来重大转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规划》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2号)等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为主线,培育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生产型服务等新动能,改造提升冶炼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实施高端材料、绿色发展、两化融合、资源保障、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降成本、增效益等重大措施保障,着力构建以“高端、智能、绿色、服务”为方向的新型制造业,实现2020年初步建成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目标。
三、《规划》中 “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规划》围绕“到2020年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迈入世界强国行列”这一总体目标,立足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充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指标进行衔接,从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资源保障、绿色发展、两化融合等5方面提出了引导性发展目标。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工业增加值。考虑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有色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有色行业发展速度也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有色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有望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即年均增速不低于8%。二是关于转型升级指标。近年来,有色深加工产量、效益、投资稳步增长,成为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提升效益的主要动力。为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中高端有效供给能力,结合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技术路线图”的相关要求,《规划》提出了深加工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40%以上,航空铝材、电子材料等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以及电解铝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等目标;三是关于绿色发展指标。结合有色金属采选冶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实际,选取反映行业节能减排水平的主要指标,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污染累计减少15%。同时,随着铝工业快速发展,赤泥的大量堆存将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立足赤泥利用现状和相关技术产业化进展,《规划》提出赤泥综合利用率超过10%;四是关于两化融合指标。“十三五”是有色金属行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变的关键时期,结合有色金属流程工业特点和近3年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对1200多家有色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的跟踪分析,《规划》首次提出了两化融合具体指标,即关键工艺数控化率超过80%、综合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2%提升到20%、管控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3%提升到18%、产供销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6%提升到22%。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需求预测是如何提出的?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有色金属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础支撑,多年来的产业发展规律及消费趋势表明,有色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强度、下游应用产业发展等密切相关。“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再生金属产量不断增加,有色金属需求增速将较“十二五”期间明显放缓,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等,预计十种有色金属2020年表观消费量6800万吨,年均增长率4.1%,较“十二五”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铜消费增速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的铜用量减少和替代出现下降,预计精炼铜“十三五”消费年均增幅3.3%,较“十二五”下降5.6个百分点;铝作为性能优异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随着交通运输轻量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铝的消费领域将不断拓展,铝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随着再生铝利用量加大,电解铝需求增速将会放缓,预计“十三五”期间电解铝消费年均增幅5.2%,较“十二五”下降9.2个百分点;国内精铅80%的消费在铅酸蓄电池,随着电动汽车的大量使用、环保要求的提高、铅消费结构单一以及替代产品出现,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铅将基本维持现有消费水平,年均消费增速约为0.6%;国内锌60%消费在钢铁领域,预计随着“十三五”期间钢铁产量、消费的下滑,锌消费可能在“十三五”末达到消费峰值,年均增速约为1.7%。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锂、钴作为动力电池材料,其消费需求将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3.5%、12.5%。
综合考虑产能以及消费等因素,《规划》还预测了上述品种的产量,力求通过供需双侧趋势,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决策,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五、“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
一是要优化冶炼企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面临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更为突出,内陆运输成本高企将进一步加剧原料依赖进口、运行低迷的冶炼行业经营压力,随着城市发展,很多铜、铅锌、锑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已处于城区中心,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且技术落后、环保问题突出,搬迁改造势在必行,优化冶炼布局任务艰巨。《规划》提出推进产能有序转移、引导利用境外资源项目在沿海布局、支持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冶炼企业转产退出或者退城入园。同时,考虑到黄金资源分布散且难选冶,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避免冶炼产能过剩,《规划》提出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冶炼技术先进的现有企业形成“分散开采、集中冶炼”的黄金产业布局。
二是要推进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普遍注重加大装备投入、扩张规模,但由于材料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质量控制能力不足、关键工艺技术尚未突破等,“一流”的装备不但未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高端产品,而且存在高端加工产能过剩的隐患。《规划》明确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要由注重规模扩张向发挥效能、提升产品质量转变,积极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生产服务业,同时,继续支持高端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再生金属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六、“十三五”期间如何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部分行业冶炼及低端加工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加剧、高端产品短缺、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增加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力争从减少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降成本等方面,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需求低迷,考虑到目前的产能规模和“十三五”总体需求增速放缓的形势,《规划》提出要严控铜、电解铝、铅、锌、镁等冶炼产能扩张,尤其是电解铝要严格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二是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发展新材料是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补短板”、打造产业新增长点的主要途径。有色材料品种众多,《规划》坚持立足关键领域需求、突出重点产品的原则,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以及国防工业发展需求,结合我们前期开展的铝材上下游合作、钛产业及有色电子材料专题研究等工作,凝练出高性能轻合金、有色电子材料等4大高端材料主要发展方向,并通过专栏明确了具体品种,为今后相关政策支持提供依据。三是实施公平用电政策。我国电解铝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总体处于世界领先且企业间差异不大,但由于用电成本高,用电方式不同造成电价差异,导致高电价企业亏损严重,低电价企业产能扩张冲动难以遏制,实施公平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将是促进我国电解铝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规划》提出支持用户与电网协商降低过网费、备用容量费,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局域电网试点,构建“铝-电-网”一体化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局域电网试点工作交流等方式,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推进局域电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十三五”期间如何推进扩大有色金属应用?
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为推进供给端结构优化、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环境。当前,我国有色金属高端精深加工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材料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等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材料性能和应用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材料初期应用面临国外同类成熟产品“优质低价”的竞争,市场培育缓慢。《规划》突出需求牵引,从加强上下游合作以及加快应用示范的角度,推进扩大应用。一是选择交通运输用铝材和镁材、建筑用铝材、油气开采和船舶海洋工程用钛材等产业基础较好、用量相对较大的品种,由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上下游合作机制,借鉴民机铝材合作机制的相关做法,协调上下游解决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产业化等制约应用的共性问题。二是选取对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支撑的关键材料品种,实施鼓励材料应用的首批次补偿机制,通过对用户的保费补贴,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颈,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应用进程。
八、“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依靠科技创新,复杂及深部矿山开采、主要品种冶炼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部分精深加工产品实现重大突破。但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仅为0.6%,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也未完成规划目标。行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成本高,关键材料难以满足高端装备、信息产业等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创新居于首位。新常态下,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规划》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各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设立“技术创新”专栏,明确以铝、镁、钛、铜、稀有金属等主要品种的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冶金技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等为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及工程,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行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设立“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专栏,根据有色金属品种工艺流程复杂程度、两化融合发展基础,明确智能检测分析、矿山采选及冶炼加工智能控制等发展重点,在铜、铝、铅锌、镍、黄金等领域建设数字化矿山,在铜、铝、铅、锌等冶炼以及铜、铝等深加工领域实施智能工厂示范,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制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规划》还强调电力体制、发展模式和品牌建设创新,鼓励铝行业发展“铝-电-网”产业链,加工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服务型制造,组建上下游合作机制,创新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冠军企业及优质优价、营销服务完善的有色金属精品。
九、有色金属行业“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是什么?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更是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主要包括: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针对行业矿山尾矿和赤泥利用水平较低、锑及小再生金属企业冶炼技术落后、重点流域和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艰巨等绿色发展“短板”,《规划》设置“技术创新”专栏,提出低成本、短流程冶炼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创新重点。二是实施绿色制造。《规划》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理念,设置“产业升级技改工程”、“绿色发展工程”,明确推广铜、铝、镁、钛、锆节能减排技术,改进锑等冶炼工艺、完善再生金属回收体系并提高保级利用水平,实施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及赤泥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铝材等绿色产品应用等重点工作。三是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以来,铅锌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状况已不断好转,但是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资源枯竭矿山转型问题仍然突出,《规划》将继续强调严禁在环境敏感区域、重金属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增加重金属企业产能,确保重金属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要重点协调做好锡矿山地区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的综合整治。
十、《规划》如何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国际合作?
加强开放合作,是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和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将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参与全球矿业投资、产业布局、科技合作、标准及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
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利用国际矿业市场波动和产能合作机遇,充分发挥冶炼以及铜、铝深加工的技术装备优势,汲取近年来境外矿山投资负债率高、经济效益差的教训,加大风险评估,有序实施境外投资,从传统资源开发向冶炼、深加工等领域扩展,积极参与国际有色金属材料、智能制造等科技合作,带动先进装备、技术、标准等全产业链输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做好“引进来”,我国有色金属关键高端材料发展与国外差距明显,不仅在于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管理理念等“软实力”,应做到引资与引智并举,鼓励境外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全面对标,提高对外合作水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