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   政策云   >   详情

    关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对象公示

    发布日期:2020-11-12 16:37:33       关键字:     点击次数: 533次    
    政策级别:   
    不限
    归属部门:   
    不限
    支持方式:   
    不限
    企业规模:   
    不限
    成立时间:   
    不限
    成文日期:   
    2020-11-12 16:37:33
    行业类型:   
    政策分类: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规定的程序,在各地各有关部门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经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并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对廖品正、张之文2名“国医大师”以及张发荣、陈绍宏、孙同郊、张世明4名“全国名中医”推荐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73713日。 

      公示期内,干部群众若有意见,请以真实姓名,采取电话、传真方式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局反映。 

      联系电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02886619539(兼传真) 

                省卫生计生委          02886134737 

                省中医药局            02886522386 

        

      附件: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对象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737 

        

        

        

        

        

      附件 

      

        廖品正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廖品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10月生,19648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2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47月成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主要事迹如下: 

      五十二年长期坚持在临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为我国中医眼科学的学科建设、临床医疗、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海外推广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领头中医眼科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建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身为学科学术带头人,甘为人梯,呕心沥血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带领中医眼科学学科先后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 

      坚持临床一线,以仁德为怀,为盲目者启光明。擅治眼科内障眼病,尤精于消渴内障、眼科血症、视瞻昏渺、高风内障等的中医药治疗。博采诸家之长,并举中西之要,强调辨证论治,强调局部与整体关系;重视中医理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内外合治;力主“矫枉不可过正”;遣方用药尤注重药物的多效性,以确保药精效达。创新性提出内障眼病多虚多瘀,以虚瘀并治立论,尊攻不伤正,补不滞涩,止不留瘀,寒不凝敛,热不伤阴动血之则,认为调脏腑、理气血, 通络窍,以达阴阳和抟,是治疗内障眼病的重要法则。 

      构建现代中医眼科学教材理论构架及编写体例。先后主编出版《中医眼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国家中医函授教育与自学考试指定教材6部;主编出版中医眼科和中医五官科使用的参考书7部;作为副主编、编委编写《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中医大辞典》、《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等著作6部,2009年、2011年分别受聘主编国家级专业著作《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分卷和《实用中医五官辞典》,主审第一、二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二十一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眼科研究》,教育部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部规划教材。其主编的《中医眼科学》第五版国家统编教材,以中医理论“系统性强”、“临证实用”、“经典精炼”著称,确立了现代中医眼科学教材编写体例及理论构架,成为现代中医眼科学教材范本,国内沿用长达15年,港澳台及海外沿用至今,印刷20余次,印数已达20余万册,为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潜心精研,硕果累累。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计划“优糖明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的研究”,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授予“九五攻关先进个人奖”。培养并引领团队从此开启了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新药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系列研究,开发上市我国首个糖网病中药新药—— “芪明颗粒(原名优糖明)”,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疗效优于西药,能减少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该系列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600余万糖尿病患者因之受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后续相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获得四川省空缺十二年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呕心沥血培养中医眼科学高层次人才。作为全国高等院校首位中医眼科博士生导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杰出贡献,通过院校培养及师承培养,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共25人,学术继承人8名。他们分别也成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讲学,并支持学生开设中医眼科中心,为中医眼科学术的海外传播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张之文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之文,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372月生,1963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大学学历,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张之文从医53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学事业,精诚从医,医德高尚,多次获得先进称号。建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之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温病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首批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第一届四川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 

      张之文教授以擅长温病著称,为温病学界知名专家,首次系统研究温疫学说,将温病、温疫理论与传染病结合,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如,为2003SARS和我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献计献策,担任我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中医防治专家组组长,主持制定防治方案,并为中华医学会防治人猪链球菌病指南撰写中医防治方案。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及时参与指导地震灾后防疫方案的制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做出了贡献。创新温病理论体系,倡导建立中医感染病学,对现代温病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编人卫社国家重点图书《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参与创建并历任中华中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顾问。牵头于90年代初建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历任第一至五届主任委员、顾问。 

      张之文教授注重人才培养,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组专家,成都中医学院传帮带优秀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主办全国较早批温病师资班;为全军温病学习班、全国急症学习班主讲温病学;为全国多批次国家中医优才和师承人员等授课;多次举办全国性张之文学术经验传承研修班等。先后多次应邀赴日本、台湾、瑞士等地讲学和指导临床,受到赞誉。先后担任第4-7版全国统编教材《温病学》的编委、副主编、主审。出版著作20余部,多次获优秀论文奖,论文中的不少观点已被收入教材,对现代温病学基础理论起到部分奠基作用。 

      50多年来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临床兼容贯通温病学派、伤寒学派、温疫学派等诸家学术思想,擅用经方、温病名方等治疗各科疾病。长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研究,主张汲取温病学说针对病因采取攻击性的治疗方法以截断热病的发展,并结合卫气营血学说的有关治法全面调节机体的机能,标本同治。先后作为负责人主持温病卫气营血基础理论研究、表里双解法有效方药的研究等课题,作为顾问指导学科承担的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主持的项目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张发荣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57月生,1963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7月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医德高尚,无私奉献。在中医医、教、研领域辛勤耕耘53载,救死扶伤,屡起沉疴;传道授业,春风化雨;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仁慈厚爱,虚怀若谷;对患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展现出大医风范,赢得病员爱戴和同道尊敬。 

      二、扎根临床,学术精深。长年坚持临床,曾担任附院大内科主任23年,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注重以脏腑为核心的病名、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病机全面辨证,主张融会古今、衷中参西、身心同治。对糖尿病,提出“阴虚燥热、燥热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热瘀互结贯穿始终”的病机学说;对糖尿病并发症,创立“治消渴,补脾肾;益气阴,清虚热,通瘀络、虚瘀并治”的治疗原则,研制“糖复康”等新药;对感染性高热,提出“寒温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研制 “散寒解热口服液”,已形成新药上市;对急性中风,首创从痰、瘀论治,研制“逐瘀化痰口服液”,显著降低了致死率、致残率;对老年病,率先提出“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的学术观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脑髓病学》《中医内科津梁》等著作7部;主持、主研部省级以上课题1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这些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如今虽年逾八旬,仍坚持门诊及查房,承担特需门诊会诊,并不遗余力指导内分泌科、治未病中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呕心沥血。是最早的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医内分泌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其带领下,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内科学硕、博士授权点。1991年创办中医内分泌科,1992年与同行合作首次建立了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筹建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指导拟订2型糖尿病中西医防治方案在全国推广。2008年医院成为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悉心指导基地建设,推动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创新研究。所在学科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四、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是全国首批具有招收中医专业硕、博士资格的导师。先后培养硕士17名、博士30名、学术继承人2名、全国优才8名。至今仍注重传帮带,坚持对众多学生进行临证指导。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在糖尿病、老年病防治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五、传播中医,不遗余力。主持修订台湾版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教材,使用至今,为培养台湾地区中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受聘美国俄勒冈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指导制订中医教学计划,教学、临床带习博士100余名。2010年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是该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聘教授。精湛医术吸引了国内外的病人前来就诊。201310月为马其顿总统伊万诺夫察色按脉。20159月为中捷克州佩特拉州长诊病。 

      六、医儒兼修,大家风范。他传统人文底蕴深厚,发表颂扬岐黄诗词200余首,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策划并参编《中华医药史话——诗情画意墨韵》大型文史巨著,其创作的诗词集《杏林诗书》即将出版,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绍宏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陈绍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24月生,19669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0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67月成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陈绍宏同志在学术传承上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承“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思想;临证中注重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强调“辨病不言证,辨证不言病”的原则;用药上遵循“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提出“成方配伍,以方论治”的准绳。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包括疑难杂病)的研究,并总结和归纳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案,形成独特的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经验。如针对中风病急性发作期,提出中风病“核心病机”新理论,采用复元醒脑、泄热熄风特色疗法,并制定诊疗方案。该方案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推广项目在全国33家单位验证,结果显示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国际项目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此疗效。其关于中风病新理论已收入多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根据“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理论,制定“益气摄血法”,拟定“甘草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肯定、优势明显,并撰写了国家中管局血脱(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针对发热性疾病(感染性发热),在遵循仲景学说基础上,提出“重三经,定四型”的新理论,应用系列经方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涉及19个病种)。其中针对外感发热的抗高热1号方开发成新药“散寒解热口服液”上市,被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管局外感发热临床路径采用。此外还制订了35种急危重病诊疗方案,其中出血性中风、血脱和急乳蛾方案牵头在全国技术推广。 

      他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并于2011年建立陈绍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先后为全国培养了中医急症专业博士后2名,博士17名。为21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中医急症技术骨干779名,现场指导省内外58家医院的中医工作,其中27家中医院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四川省安岳县中医院由15年前年收入40万到现在的2.5个亿;自担任成都市传染病院《国家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以来,为该院培养人才,指导医护人员应用中医药防治甲流成效显著,使该院从无等级医院一跃成为三甲医院,增强了西医同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首开西医院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先河。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科技“八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新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新药证书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共70余篇。 

      在防治2003年“非典”、2005年猪链球菌感染和2009年“甲流”工作中,受省中管局委托,执笔制定上述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使用中医药方案治愈了全国第一例甲流患者,并在全省成功应用该方案有效地防治了甲流,据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卫生经济学统计,为全省节约了1.7亿的卫生支出,因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贡献突出,多次受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对收治的89名重伤员的治疗进行指导,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了13名患者截肢。按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指示,拟了若干中药处方,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成袋装口服液,送至汶川和都江堰灾区,服用人次达150万,为防止灾后疫情起到积极重要的预防作用。 

        

        

        

        

        

        

     

     

      

      孙同郊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孙同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教授,192812月生,19565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60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53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20134月被评为第二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孙同郊教授用60年的从医生涯践行她“精勤、创新、德高、上善”的“同郊品质”,生动地诠释了“大医精诚”! 

      “精勤”,体现在她精勤不倦、技术精湛、为人师表、无私传承。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她博采众长,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主张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采用双重诊断,一重治疗,强调“辨证寓于辨病、辨病必需辨证”,临证注重和调,善用燮理阴阳,调和气血,疏肝健脾,健脾补肾,渗利三焦等法,遵“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训,补肾不忘阴阳互根;扶正与祛邪多并施,坚持扶正才能祛邪;用药循序渐进,多平和,剂量均在10g30g左右。创立“西南医科大学孙氏肝病流派”,流派现已传承3代,传承团队人员11人,培养四川省名中医2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研究生40名(大多已成为所在医院、科室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2002年,孙同郊教授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她为人师表,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其学术继承人汪静。目前,汪静已成为四川省拔尖中医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通过孙老及其继承人的努力,对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研究型传承,出版了《孙同郊临证随笔》,制定了6项中医诊疗方案,举行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建立了孙同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省名中医工作室,搭建了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平台。孙同郊教授治疗慢性肝胆疾病的相关经验被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创新”体现在她勇于探索、严谨治学、创新论治。川南地区肝病者居多,面对肝病顽症,她积极探索创新,中西结合寻找“突破口”, 研制了解毒护肝颗粒中药新药(国药证字Z20050270)及五个院内制剂,主研多个课题(如参加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其纤维化的防治”研究;主研“痛立舒口服液”、“复方健肝液”等制剂),发表文章25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教材《中医学导论》及《中医学》,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 

          “德高”,体现在她品德高尚、甘于奉献、淡泊名利。1955年,她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的环境,到偏远艰苦的泸州支援西部医学事业。为振兴发展中医,她反复向省人大建议在泸州医学院中医系建立中西医结合专业,后经省教委批准,批准在泸州医学院成立中西医结合实验室,成立了全国最早的一批中西医结合专业。她这种以祖国利益为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爱国情怀,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在艰苦之地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伴随了她的一生。 

      “上善”,体现在她上善若水、仁心仁术、视病如亲、大医大爱。在60年的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怀着一颗救人济世的心。得到诊治的人们不会忘记,孙医生在上门诊的途中摔倒了,即便肋骨骨折,她仍坚持上门诊;医院也不会忘记,她坚决不同意自己的挂号费涨价,因为她认为这会增加病人负担;医院和病人更不会忘记,她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往往已过了下班时间很久……对于经济困难的贫困病人,免收费乃至代付药费、给返程路费对她来说早已是常事。而病人送红包特产表示感谢时,婉言谢绝也是她的必然。正是因为坚守这样的仁心仁术、视病如亲的大爱情怀,在60年行医生涯中,她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没有接到过一次医疗投诉。 

      孙同郊教授的品质和事迹,得到了医学界的交口赞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崇敬。医院也将她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精勤不倦、严谨求实、以诚待人、虚怀若谷、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凝炼为“同郊风范”,号召大家向她学习。新华社内参和《中国中医药报》专门报道了她的事迹。她,已成为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中医学界的楷模和标杆! 

        

        

        

        

        

        

     

     

      

      张世明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世明,四川省骨科医院主任中医师,194310月生,1965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1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57月成都体育学院中医骨伤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8年评为四川省名中医,2006年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张世明同志热爱中医药事业,全面继承郑怀贤教授武医结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发展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中医骨伤科,推进了郑氏中医骨科流派的形成;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科学地与中国运动医学结合,为创建中国特色运动创伤医学体系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完善了中医运动创伤学。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长于运动创伤和中医骨伤疾患诊疗,擅长正骨手法、推拿、经穴按摩、中药、针灸和练功等医术综合治疗各种疑难伤病,疗效显著。曾为备战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优秀运动员和著名演员、国家领导人诊疗伤病,深受好评。系我国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专家组成员。 

      负责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率先带领同仁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于2004年完成了国家计委重点课题《中医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方法的研究》,专家评定达国际领先水平。作为主研人员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该项目2008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同时获得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6年被认定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带教的多名学生均成长为中医学界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力量,培养了大批硕士研究生、基层进修医师和本院中青年医师。先后公派赴美国、前苏联、保加利亚、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地区讲学交流,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瑰宝做出了贡献。撰写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医学专著10余部。其中2008年出版的《中医药与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运动创伤学》等专著,对运动训练和医务监督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曾任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研究员、主任中医师、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专家组副组长、备战奥运会运动创伤防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委、骨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成都医学会运动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副主编、新加坡国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 

      曾荣获1113届亚运会、252627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二、三等奖,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体育总局备战第19届冬季奥运会先进个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首批有突出贡献卫生人才,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评为“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个人”奖。2010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请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2011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该同志被评为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2012年被中国奥委会医学委员会聘为中国备战第30届奥运会特聘医疗专家。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6年被中国奥委会医学委员会聘为备战里约奥运会医疗专家。2016年张世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