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   政策云   >   详情

    中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0-11-04 14:24:25       关键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国家,发展,先,行省,意见,     点击次数: 469次    
    政策级别:   
    不限
    归属部门:   
    其他
    支持方式:   
    不限
    企业规模:   
    不限
    成立时间:   
    不限
    成文日期:   
    2020-11-04 14:24:25
    行业类型:   
    政策分类:   

    中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

    2018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攻坚之年。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必须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科技工作方向,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科技是国之利器”“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担当政治使命、履行政治责任、增强政治能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新时代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二)深刻认识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忧中有机,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许多可预见不可预见、可控不可控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理性应对。从国际格局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的封锁打压将成为常态,科技创新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严峻。从国内需求看,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从四川发展看,我省已经总体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走势与全国大体一致,下行压力加大,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等,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以强大创新能力为应对风险、把握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深刻把握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围绕支撑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科技工作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指导科技工作。坚持以提升核心创新能力为重点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四川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坚持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加速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5+1”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所及所用所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坚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核心、以诚信为底线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引导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坚持深化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坚持不懈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创新,以坚定信心推动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四)2019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开放合作、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二、加强宏观统筹谋划,优化科技创新系统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集聚和用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探索建立新型创新体制,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主动权。

    (一)加快区域协同创新。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健全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格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支持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支持环成都经济圈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构建成德绵乐创新型城市集群,推进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支持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支持资阳、眉山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川南经济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推动川南经济区四市改造提升名优白酒、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强化长江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科技支撑,打造川南协同创新集聚区。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创新驱动振兴发展,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各市建设省级高新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基地。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实施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夯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支持甘孜、阿坝生态环境保护、特色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县域创新分级报告制度和监测制度,健全县域创新管理、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市)。

    (二)加快开放合作创新。加强创新开放合作顶层设计,开展区域合作、国别合作研究和布局,主动服务“四向拓展、全域开放” 大局。拓展南向创新合作通道,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在高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转移等方面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川港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中国—南亚、中国—中东欧等技术转移合作。加强与关键国家科技合作,推进与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先进研发能力对接,加快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国—欧洲中心、川以中小企业跨境公共服务平台等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科技人才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力争在国家布局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深化省院、省校、省企合作,全面落实省政府与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物院以及知名高校战略合作协议。

    (三)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聚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紧迫需求,编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路线图,梳理遴选一批关键瓶颈技术,组织优势产学研科研力量开展集中攻关。组织实施氢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型功能材料、核电与核技术应用等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重点研发、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川布局,力争在先进核能、网络和信息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遴选支持一批成长潜力大、对“5+1”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产品,集成资源、分层培育、重点突破,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军民融合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开展军民科技协同攻关。争取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落地,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建设。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支持军地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办好绵阳科博会。

    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完善政策链,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和技术创新“杀手锏”,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支撑民生改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突出“从01”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布局。以重大科学前沿、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在脑科学、干细胞、生物医学材料、页岩气、轨道交通、新能源、纳米材料等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领域布局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力争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其他重大项目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共享,发挥好基础研究的基石作用。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主力军作用,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整合优势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分工布局。完善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川建设或参与建设,支持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分类评估。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持续推动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评估和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大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示范,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产品和扩张性企业。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开展常态化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建设一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打造天府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台加快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评价办法,引导高新区、产业化基地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一批高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实施科技服务业专项,示范带动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

    (四)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聚焦 “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产业瓶颈技术创新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育成一批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开展科技产业扶贫项目示范,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增收,支持科研单位帮扶贫困地区。优化提升“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着力推进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工作,切实抓好旺苍、壤塘定点帮扶工作。

    (五)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围绕支撑健康四川、美丽四川、平安四川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力度。开展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防治科技攻关,支持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进全链条新药技术创新大平台建设,打造医学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办好第六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推进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文化体育等领域科技创新,推进智慧社会建设。推动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科技创新,持续为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开展科普“进彝区”集中示范活动,加大科普基地建设,提升科普宣传能力。

    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着力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

    (一)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研究制定提升科研绩效、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统筹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人员激励等领域改革,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推进“四唯”问题集中清理,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强化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打造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版”。推动中央在川高校、院所、企业深度参与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二)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技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统筹,建立科技监督年度计划制度,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推动精简检查和结果共享互认,压实项目管理监督职责和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管理监督职责。出台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完善职责清晰、协调有序、监管到位、广泛参与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全面、共享联动、动态管理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加大对违规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深化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强化风险防控,抓好制度落实。加快科技评价制度建设,推进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等改革部署落地,优化科研项目评审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健全评审和监督机制,制定国家科技奖励配套支持办法和获奖科技成果在川转化支持措施,推动科技奖励成果在川落地转化。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推动激励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落实,出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策,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行动和重点民营企业创新引领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群体。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面向民营科技企业开放共享,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

    (五)加快培育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实施天府科技英才培养计划,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引智115计划”为牵引,修订“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实施办法,实施国家“外专项目”等重大引智项目,建设一批省级引智引才示范基地,加大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力度,集聚一批高层次外国人才和团队。健全重点外国专家服务常态联系机制和寻访制度,推进中国政府“友谊奖”推荐申报和四川“天府友谊奖”申报评选工作。配合做好在川港澳台及外籍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支持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在川创新创业。强化因公出国(境)培训归口管理,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训。

    (六)打造四川“双创”升级版。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快制定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实施意见。培育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大学科技园等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加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辅导师队伍组建,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客深入融通。加强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推进国家和省级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建设四川创新科技金融研究院,推广“盈创动力”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基金作用。推进“双创”资源共享,举办系列“双创”品牌活动,持续扩大“创交会” “菁蓉汇”品牌影响力。

    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

    突出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快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提升服务创新发展能力,确保党和国家科技创新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落实到工作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落细,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升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化班子政治责任,落实“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看党建”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落实。严格“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作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担当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把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贯穿和落实到科技创新工作各环节和全过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四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其他各类监督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强化纪律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做好风险防控,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四)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部署,坚持把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转变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使政府的科技管理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活动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将机构整合、职责调整、重大任务落实三条线协调推进,确保日常工作有序推进、正常运转,确保机构改革与科技改革发展重大任务无缝衔接。强化部门与地方科技工作的顺畅衔接、上下贯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五)推进科技系统依法行政。以深化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为契机,全面履行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领域政策法规研究,完善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普法教育。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落实合法性审核机制。严格行政执法管理,提升行政应诉能力,加强依法行政考核。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注重在改革攻坚一线、重大复杂任务中锻炼干部,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强化干部培训与工作考核,组织市(州)、县(市、区)科技局局长集中轮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附件:

    作者: